推广 热搜: 台湾  湖北  贵州  菠菜  土豆  供应  白菜  南京  甘肃  葡萄 

稻谷飘香话丰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黔南州农业农村发展变化综述

   日期:2019-10-09     来源:黔南日报    作者:作者:蒙帮婉    浏览:51    评论:0    
核心提示:又是一年丰收时,黔南大地遍地金黄。田野里轰轰作响的收割机,捧着稻谷的农民的笑脸,还有那青山绿水间的小洋房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那些曾经
 又是一年丰收时,黔南大地遍地金黄。田野里轰轰作响的收割机,捧着稻谷的农民的笑脸,还有那青山绿水间的小洋房……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那些曾经拿着镰刀扛着斗的日子,在机器的轰鸣声里渐渐远去。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业税的取消,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到“三产”融合发展,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黔南农业农村工作一路扬帆逐浪、高歌猛进,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农业向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转变。
  
  农村面貌日日新
  
  如今的独山县影山镇翁奇村变了,乡村旅游风景正好,农家乐一片红火。
  
  “我们开张以来,平均每天都有4至5桌客人”村民尤大姐自打开农家乐以来,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好。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家家独具特色的农家乐纷纷开张,不仅为外来游客提供美食,也为当地农民带来财富。
  
  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黔南州的农村正在悄然变化。
  
  2018年初,黔南州出台了《关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等乡村振兴目标。
  
  州级以上农业园区 95个,其中省级园区58个。州级以上龙头企业 35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774个,家庭农场2092个……
  
  这些数据折射出的,是黔南州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产业融合促进城乡统筹,构建起一产为稳增根基、二产为强增核心、三产为扩增抓手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体系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从单纯种养业到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二三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提挡升级,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和载体。
  
  都匀螺丝壳、荔波县水浦村、独山县翁奇村等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农旅结合休闲示范园区正在铺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逐年倍增、营业收入屡创新高,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迈出新步伐
  
  2018年,黔南州推进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457个村开展“三变”改革试点,实现农民变股东21.9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1.6万人,村集体收入平均增加2万元以上,参与改革农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农业发展持续增长
  
  金秋的良亩大坝依旧生机盎然,这片田野里,蔬菜鲜,瓜果香,增添了百姓的菜肴,也增厚了百姓的荷包。
  
  9月27日,11辆张贴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的标识车辆载着来自都匀、龙里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保供基地的100余吨茄子、丝瓜、南瓜等应季绿色蔬菜,奔向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广州指挥中心。
  
  “千里羊城一日还”,对接大湾区,是黔南州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黔南州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注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挥山地农业的比较优势,以500亩坝区结构调整为引领,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培育了茶叶、蔬果、刺梨、中药材、生态畜牧等优势富民产业。
  
  1956年建州初,全州第一产业增加值为0.602亿元,2018年已增加到228.04亿元,增长378.6倍。
  
  又是一年秋收时,与不同于以前的镰刀谷斗,收割机成为了田野里的新风景。生产方式的逐渐进步,机械化的生产渐渐替代了用镰刀和斗。独山县麻尾镇新董村村民郭正清说:“以前就是用镰刀割,后来开始用脚踩的打谷机,之后又用到自动化的,到如今收割一体自动化,这几十年来的机器,换了一代又一代。”机械的更新换代,给村民带来的是更多便利。
  
  农业机械化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让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让农民有更多时间投入到第二、三产业,增收步伐明显加快。
  
  70年砥砺前行,农村基础建设天翻地覆。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州农机配置发展还是空白。农机总动力由1978年的14.5千瓦增加到2018年的324.29万千瓦,增长22.3万倍,老百姓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了。
  
  全州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02万亩,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高科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农田水利建设为黔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新品种的引种试验示范,到新技术、新模式的探索实践,黔南农业科技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斐然,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山区群众依托科技种养技术实现稳定脱贫,来自黔南山区绿色有机、营养丰富的山里货,成为城市人垂涎的山珍美味。
  
  农村生产关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振兴乡村的重要抓手。
  
  9月25日,在贵阳农博会上,荔波黄金百香果成了香饽饽,当天就卖出了近万元。与此同时,长顺高钙苹果、罗甸火龙果、三都水乡贵茸、惠水大米等产品也备受青睐。
  
  “特色品牌”、“健康品牌”,“三品一标”黔南的农产品正在走向世界。目前,全州完成无公害产地认定449.5万亩,绿色食品认证12个,有机农产品认证51个,地理标志产品14个。
  
  农民生活日益美好
  
  在78岁平塘县兴陶村村民陆廷义的记忆里,童年是饿着肚子过来的。“那时候心里最希望的就是能够吃饱饭。”陆奶奶说。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们的生活也在日益美好,不仅脱贫致富奔小康,还精神富足。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黔南州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我们家种植了20亩的水果和10多亩的蔬菜,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平里河村村民陈国庆,通过种植水果和蔬菜,每年有近十万元的收入。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包干”,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再到返乡创业就业,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有了新型职业农民的称号。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黔南州结合实际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因村施策、因户施策,激活贫困村“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让贫困户断掉穷根,为贫困村开掘富源。
  
  在三都县普安镇前进村,村民用土地入股,种植水晶葡萄,实现增收致富。在平塘县大塘镇新光村,村民种植茶叶,在合作社务工,实现多重收益……土地入股、参与企业、利益分红多种收入方式占比越来越大。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发展的“红利”。
  
  今天的黔南,正在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理念推进农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业,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大大提升。
  
  放眼黔南广袤大地,一个个宜居生态村庄跃入眼帘,一条条承载着希望与幸福的公路如彩练般在旖旎如画的山水间延伸,一个个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农业项目落地生根……黔南2.6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一幅承载着丰收与喜悦的金色画卷正在铺开。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广告招商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